作者: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、全國政協委員
文章刊載於《明報》2024年5月2日
上周香港發展論壇再一次舉行公開研討會,題目是「拼經濟,如何拼?」。拼經濟已是當下香港社會共識,問題只是如何落實執行。與會的3位講者,都從不同角度切入問題,本欄嘗試總結一下他們的觀點和分析,與讀者分享。
香港最大挑戰在人口結構
與會其中一位嘉賓王于漸教授,長期關注香港宏觀經濟發展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,他亦為香港的轉型和發展提出眾多建議,其中許多建議也得到落實。但在本次論壇,王教授指出香港目前面對的最大挑戰,相信比香港過往遇上任何一個問題都要難處理,那就是香港人口結構問題。
在亞洲金融危機時,香港面對的困難是明確而清楚,那就是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和失業率不斷攀升,而這兩個因素又相互作用而形成惡性循環。高失業率令業主被迫賣出樓宇,進而使物業價格不斷尋底。而當時一眾經濟學家就針對這兩個突出的經濟問題,提出了自由行、CEPA(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),及優質國企來港上市作為解決辦法。這3招分別針對金融市場、專業服務、貿易、製造業及旅遊零售等幾個主要支柱行業。為這些行業注入新動力後,經濟形勢馬上逆轉,失業率轉頭向下,負資產的最大壓力也迎刃而解。這3招不但救香港於危難,也為香港帶來長達近20年繁榮。
但時至今日,香港經濟有什麼問題?看數字,樓價比最高時只是跌了兩成,遠不如亞洲金融危機時的七成。而失業率就更有天淵之別:現時失業率只有3%,正是充分就業的指標。負資產的情况存在,惟主要是那些所謂包按的「呼吸plan」成交個案。個別置業者的確受影響,但卻不是1997至2003年時期的模樣。而近20年的持續繁榮,令那一代港人累積了非常豐厚的財富。大家可以看看,長短假期到日本、其他亞洲及內地城市旅遊消費的人數有多少。於過去20年累積了財富的香港富裕階層,其財富如何分配,個人手上無統計數字,但憑個人認識,香港富裕階層早已全球佈局,也不再是20年前那個模樣。
香港面對最嚴峻的問題,不是「今日香港」的問題,而是「明日香港」的問題,也就是我們未來發展前景的問題。若以目前香港人口結構,就算外面世界不出現大變,大家仍是玩舊經濟的遊戲,香港這樣的人口結構也難以為繼。更何况當今世界大變、國家大變、經濟面貌大變,新經濟需要新產業,以香港現時的老化人口去應付新環境、新產業、新科技,那就更是文不對題、漸行漸遠。
老年人搞新經濟 怎樣搞
王于漸在會上分享了幾個本地人口統計數字,他甚至表示,目前這些數字其實在20年前已可預見,因為人總是一日一日長大,20年前的40歲港人,今天就是60歲。而近幾年的移民潮,只是令這些人口結構再進一步惡化,因為不但人口老化,甚至總人口也減少。香港目前經濟在下行周期,但失業率仍在3%水平,其實某程度上是反映了勞動力減少的問題。過去一年本欄已不斷指出香港常住人口減少、勞動人口下跌,都是香港的嚴重問題。而王教授在會上指出,這個問題講了20年,但還沒有扭轉過來。把移民這因素首先剔除,只從目前人口結構去推測2031至2041年這段期間的人口組成,大家參照王教授編製的附表,再自行用計算機計一下,就知道香港在10年和20年後人口有多老。老年人搞新經濟,怎樣搞呢!
除了人口老化惱人之外,香港平均教育水平也是煩人;如果與新加坡比較一下,那就更是丟人。王于漸比較了香港與新加坡的平均教育水平。25歲以上人口,那大概就是工作人口,新加坡在2011年就趕過香港,到2021年就再進一步甩開(見圖)。
他認為,香港要「有得搞」,就要盡快「增加300萬名後生仔」!王教授可能是一時「戲」言,又或是一時「氣」言。且不要去到300萬名後生仔的水平,就算是30萬,香港去邊度搵!
(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)